菩提——心靈的瑜伽《惜福有?!?/p>
惜福有福
雪峰、巖頭、欽山等禪師三人結(jié)伴四處參訪、弘法。有一天行腳經(jīng)過一條河流,正計劃要到何處托缽乞食時,看到河中從上游漂流下一片很新鮮的菜葉。
欽山說:“你們看,河流中由菜葉漂流,可見上游有人居住,我們再往上游走,就會有人家了。”
巖頭說:“這么完好的一片葉,竟如此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說:“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乞化吧!”當他們?nèi)四阋痪?、我一句地在談?wù)摃r,看到一個人匆匆地從上游那邊跑來,問道:“師父!你們有沒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葉流過?因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一片菜葉被水沖走了。我現(xiàn)在正在追尋那片流失的菜葉,不然實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聽后,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道:“我們就到他家去弘法掛單吧!”
智慧小語:愛惜東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禪林百科:譚嗣同與佛教 · 譚嗣同(公元1865~1898年),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譚嗣同知識廣博,結(jié)交了許多佛教學者,對佛學深有認同。他覺得“平日所學,茫無可倚”,“徒具深悲”。并對佛教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1896年夏,譚嗣同到南京,結(jié)識了近代著名的佛學家楊仁山居士,從楊仁山處學習佛學一年。在譚嗣同看來,佛教積極入世、普度眾生的精神與“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他所著的《仁學》一書,正體現(xiàn)出以佛法求世法、積極入世的佛學思想。
菩提——心靈的瑜伽:
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只要翻出來便是,無多無少,煩惱變?yōu)槠刑帷K^“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即法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執(zhí)。
——《心靈的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