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高手背后最偉大的六種思維模型
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事實上,你只是自以為知道。
你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建立在不完整的知識基礎上的,你其實并不了解這些知識的本質,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目的為何,對于其他事物也知之甚少。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思維模型,這些觀點來自查理·芒格、納西姆·塔勒布、查爾·達爾文、彼得·考夫曼、皮特·貝弗林、理查德·費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該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一、第一性原理
基于第一性原理構建知識的理念在哲學中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在西方經典中,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和笛卡兒也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它是一種工具,通過將最基礎的理念或事實從由此產生的假設中剝離出來闡明復雜的問題,剝離后剩下的都是精華。
如果你知道某件事的第一性原理,你就可以基于這些原理建立其他知識,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事物。第一性原理是逆向分析復雜情況、釋放創(chuàng)造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我們可以使用兩種技巧來確定第一性原理推論,擺脫教條和共同信仰的束縛: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和“五個為什么”。
1、蘇格拉底式提問法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同普通討論之間的關鍵區(qū)別在于,前者試圖以系統(tǒng)的方式得出第一性原理。蘇格拉底式提問法通常遵循以下流程。
1)澄清你的想法并解釋想法的來源。(為什么我會這么想?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2)對假設提出挑戰(zhàn)。(我怎么知道這是真的?如果我的想法正好相反呢?)
3)尋找論據(jù)。(我該如何支撐自己的論點?論據(jù)來源于哪里?)
4)思考其他可能的視角。(別人可能有什么想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對的?)
5)探究后果和影響。(如果是我錯了,該怎么辦?如果我錯了,會有什么后果?)
6)質疑最初的問題。(我為什么會那樣想?我的想法對嗎?從推理過程中,我能得出什么結論?)
2、五個為什么
“五個為什么”是一種源于兒童行為的方法。
通過一個小游戲就是反復詢問“為什么”, 最終找到“什么”或“怎樣”。一個“為什么”可證偽一條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在不理解背后原理的情況下依賴他人策略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確定第一性原理,那么即便是漸進式的改進,也很難實現(xiàn)。
二、地圖不等于疆域本身
反映現(xiàn)實的地圖并非現(xiàn)實本身。即便是極其精細的地圖也絕不完美,因為它們只是現(xiàn)實世界的縮影。
如果一幅地圖以最高的保真度來刻畫疆域,它就不再是縮影,也因此失去了用途。地圖也可能是在某個時間點的抓拍,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許早已不復存在。
在我們思考問題、做出決策時,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地圖,地圖幫助我們從一座城市去往另一座城市,幫助我們將復雜的事物簡化。
類似的例子還有財務報表(旨在簡化處理一家公 司成千上萬筆復雜的交易)、關于辦公流程的政策文件、關于如何養(yǎng)育幼 兒的指導手冊,或者是你的績效評估表。
上述均為簡化某些復雜領域的模型或“地圖”。
地圖不是萬能的
地圖/疆域的最大問題在于,疆域的某些風險沒有顯示在地圖上。每個使用者都必須意識到,只有理解并尊重地圖、模型或者任何抽象事物的局限性,才能真正理解它們本身。
為了盡可能準確地使用地圖或模型,我們應當考慮以下三個重要因素:
1、最終仍以現(xiàn)實為準
當我們進入一個此前不甚熟悉的全新領域時,最好有一張地圖在手。我們可以使用地圖來提高應對能力。
但疆域會發(fā)生變化,并且變化的度有時會超過地圖或模型的更新速度。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處在這一疆域的親身經歷來更新地圖。
2、考慮制圖師的因素
地圖并非純粹客觀的產物,它還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的標準、價值觀及局限性。
3、地圖可以影響疆域
對模型的信任影響到我們在疆域內所做的決策,倘若我們強行將復雜的現(xiàn)實融入簡化的模型,這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后果。
雖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地形來探路,但這種方法并不總能行得通。
地圖和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周圍的世界,學會感同身受。缺陷并不妨礙它們成為有效的工具,為我們所用。要想提前布局,我們的思維就必須超越地圖本身。
三、奧卡姆剃刀定律
相較復雜的解釋,簡單的解釋更有可能是正確的。這就是奧卡姆剃刀定律的精髓,它是一個邏輯和解決問題的經典原理。
與其浪費時間試圖反駁復雜的情況,不如基于最簡單的解釋更自信地做出決定。
奧卡姆剃刀定律以中世紀邏輯學家威廉·奧卡姆的名字命名,它是我們在不同的解釋中進行選擇的基本規(guī)則。
奧卡姆寫道:“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币簿褪钦f,我們應該更傾向于最簡單的解釋。這樣的解釋更容易被證偽,也更易于理解,通常更有可能是正確的。
奧卡姆剃刀定律不是什么鐵律,而是一種可供使用的傾向和思維框架: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兩個不同的模型具有同等的解釋力,那么更有可能的是,較為簡單的那個解決方案。
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條件下,我們不可能針對某個不確定的復雜事件找到合理的解釋。
如果沒有奧卡姆剃刀定律作為篩選工具,我們不可避免地鉆進死胡同,最后只是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資源和精力。
當所有人都專注于復雜事物時,關注簡單就是天才的標志。簡單的解釋相比復雜的解釋更有可能是正確的,這有助于我們節(jié)約自己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四、能力圈
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可以改善決策和由此產生的結果。我們做事的驅動力往往是我們的自尊心,這導致我們的頭腦會存在知識盲點。
虛心承認自己的知識盲區(qū),就能了解自己的薄弱之處和進步空間。
在能力圈邊界內,我們可以非常確切地知道自己了解什么事情、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夠快速且準確地做出決定。
但能力圈不是一天就能打造的,理解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打造能力圈需要多年的經驗、試錯,并積極尋求更好的實踐和思考方法。
同時,世界是動態(tài)變化的,知識日新月異,我們的能力圈也需要同步更新。
如何打造和維護自己的能力圈?打造和維護自己的能力圈涉及三個關鍵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監(jiān)測、反饋。
1、愿意學習
學習等于經驗加反思,你可以從自己過往的經歷中學習,也可以通過書籍、文章和對話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你需要永葆好奇心,積極找尋能夠幫助你擴展、鞏固自身能力圈邊界的知識。
2、有勇氣對自己進行誠實的監(jiān)測
記錄自己的表現(xiàn)是最簡單、最私密的自我反饋方式。通過監(jiān)測自己的表現(xiàn),你可以看到以往看不到的規(guī)律。
這種類型的分析可能有損自尊心,但它有助于你打造能力圈。
3、征求外部反饋
我們總是有太多的偏見,因此完全依賴我們自己的觀察并不可靠。偶爾征求外部反饋,這有助于打造自己的能力圈,也是維護能力圈的關鍵。
怎樣應對能力圈之外的事物?
1)至少要了解一些陌生領域的基本知識,同時承認自己只是“陌生人”,而非“萬事通”。
2)主動與該領域內的優(yōu)秀人才交流。
3)利用對基本思維模型的了解彌補自己對陌生領域知識的匱乏。
沒有人會對所有領域都“萬事通”,我們難免會遇到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即便是在你擅長的專業(yè)方面也不可能保證全會。
我們的能力圈不可能囊括整個世界。我們也不可能總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活動。
往往我們需要做的決策是我們能力圈之外的,因此我們必須儲備一套技能用于應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找到自己的能力圈,知道在能力圈邊界外應該如何行事至關重要。
五、概率思維
概率思維是我們提高決策準確度的最佳工具之一。它本質上是通過運用一些數(shù)學和邏輯工具,估算特定結果出現(xiàn)的可能性。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時刻都由一組無限復雜的因素決定,概率思維則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
了解了這些結果之后,我們就可以更精確、有效地做出決策。
但是到了今天呢?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求生存并不是什么大問題,我們還想要謀發(fā)展,想要參與競爭,想要贏得競爭。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想在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中做出明智的決策,但這些系統(tǒng)是新生事物,不同于讓我們的大腦進化出(相當理性的)啟發(fā)式的那個世界。
為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補充所需的概率意識。
高效的概率思維意味著你首先要大致確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估計自己有幾分勝算,驗證假設,然后做出決定。
在不可預測的復雜情況下,我們可以更有把握地采取行動。我們永遠無法精確地預知未來。
概率思維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來評估未來可能的世界面貌,以便我們有效地制定戰(zhàn)略。
六、二階思維
幾乎每個人都能預見自己的行動所造成的直接結果。這種一階思維簡單、安全,但以這種思維方式,你肯定會和其他人得到相同的結果。
二階思維則要求我們進行更長遠、更具整體性的思考,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行為及其最直接的結果,還要考慮更深層次的結果。
二階思維可以發(fā)揮巨大作用的兩個領域:
1、將長遠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想要實現(xiàn)的長 期效果,避免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沖昏頭腦。
2、構建有效的論證。二階思維可以幫你規(guī)避問題、預測挑戰(zhàn),從而提前加以解決。
我們不是在真空中做決定,不可能不勞而獲——只有所得卻不必付出任何代價。
在做選擇時,考慮結果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但我們必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然后呢?
結果有很多種,有些結果會更清晰明確。從你所處系統(tǒng)的角度來思考,會讓你看到結果背后的結果。
利用已掌握的信息盡可能全面、長遠地思考一個問題,可以讓我們考慮到時間、規(guī)模、閾值等諸多方面。
權衡不同的路徑就是思考的全部意義,花一點兒時間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可以為今后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