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如何遠離焦慮?這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精選了稻盛和夫著作《干法》《活法》《賭在技術開發(fā)上》中的精彩片段,希望能對您的人生事業(yè)有所啟迪。
徹夜工作很疲憊,在院子里休息發(fā)呆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因為突然的靈感閃現(xiàn)而找到了突破口,并最終得以解決,這樣的事例很多。我將這種瞬間稱為“神的啟示”。
苦思冥想實在是太苦了,神靈看不過去,賜予啟示。我認為,只有如此程度的努力、如此程度的念念不忘,才會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靈感。
之前的經濟蕭條都是前所未有的。“經濟會不會沉沒?”在人們憂心忡忡的狀況下,像我這樣的小企業(yè)經營者,一想到員工們的生活,就睡不好覺。
現(xiàn)有的產品必須想方設法多賣一點兒,還要不斷開發(fā)新產品。在這種狀態(tài)下,自己能做什么,只有殫精竭慮,全力探索各種可能性。
隨著苦思冥想的結果迸發(fā)出來的,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靈感。這種靈感最終轉化成獨一無二的產品。
本來,工作量太大會讓人心力交瘁,這時候就需要心靈的余裕。極度繁忙又要有心靈的余裕,雖然困難,但卻是必需的。
當工作進入成敗膠著的狀態(tài)時,心中擁有還是沒有余裕,結果會產生極大的差別。不肯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事情當然不會順暢。
但是,工作越是投入,身體和大腦越會疲憊不堪。這時候,結束工作回家,腦海中突然浮現(xiàn)新的靈感,這種現(xiàn)象有時會發(fā)生。
本來不會產生的靈感突然產生了,這是因為小小的環(huán)境變化讓自己的心靈有了放松的機會。
我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就是喜歡打彈珠。即使工作精疲力竭,到了周日也要打彈珠,打到大拇指上長出了老繭。
在打彈珠心情放松的瞬間,我就會感覺到一周積累的疲勞全都煙消云散了。
就這樣,心情得到轉換,第二天又來了新的活力,頭腦又變得柔軟靈活,可以更有效地發(fā)揮作用。這樣的情緒調節(jié)是必要的。
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很輕率地下結論說:“我不行,做不到?!边@是因為他們僅以自己現(xiàn)有的能力判斷自己“行”還是“不行”。
這就錯了。因為人的能力,在未來,一定會提高,一定會進步。
事實上,大家今天在做的工作,幾年前來看,你也會想:“我不會做,我做不好,無法勝任。
“可是到了今天,你不是也覺得這個工作挺簡單的?因為你已經駕輕就熟了。
“因為我沒有學過,沒有知識,沒有技術,所以我不行?!闭f這話可不行,應該這樣思考:
因為我沒有學過,所以我沒有知識,沒有技術。但是,我有干勁、有信心,所以明年一定能行。
而且就從這一瞬間開始,努力學習,獲取知識,掌握技術。將來密藏在我身上的能力一定能開花結果。我的能力一定能增長。
對人生抱著消極態(tài)度,認為自己的人生就將以碌碌無為而告終,這么思考的年輕人并不多。
但是,一旦面臨困難的問題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脫口而出說自己“不行”。
“現(xiàn)在也許不行,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行。”首先相信自己,然后必須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才能提高”進行具體深入的思考。
只有這樣,通向光明未來的大門才會打開。
幾十年以前,當時京瓷還是中小企業(yè),在歡迎新員工的典禮上,我對剛進公司的大學生們講了如下一段話:
“你們從小到大一直受父母以及社會上許多人的幫助照顧。從現(xiàn)在開始步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應該輪到你們反過來回報社會了。
如果還一味要別人關照,那不行。從受人幫助到幫助別人,立場需要180度大轉彎。”
我講這些話,是因為當時京瓷規(guī)模還不大,員工福利尚不完善。大學畢業(yè)的新員工常常抱怨:“起初把公司想得太好,而實際上福利待遇不健全,工資也不高?!?/span>
我希望他們懂得,習慣于依賴別人,只想要別人照顧的人,往往缺乏知足意識,只會發(fā)泄不滿。
踏上社會,要轉變角色,要為周圍的人服務,要為團隊、為企業(yè)作貢獻,為此,人生觀、世界觀就必須作180度的轉變。
為什么必須具備這種對他人的關愛之心呢,我剃度進入佛門時,一向關照我的一位圓福寺的長老給我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某寺院的年輕的修行僧問長老:“聽說那個世界里有地獄和天堂,地獄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長老答道:“確實不錯,那個世界有地獄也有天堂。但兩者的區(qū)別卻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那地方從外觀上看一模一樣,唯有一點不同,就是住在那里的人的心。”
長老說,地獄和天堂都有一只相同的大鍋,鍋里一樣煮著美味的面條,但要吃到面條不太容易,因為夾面條的筷子足足有一米長。
地獄里的人都只想自己先吃,爭先恐后用筷子夾起面條,但因為筷子太長,夾起的面條送不進自己的嘴里。
于是爭搶對方夾住的面條,甚至打起架來。結果面條撒了一地,誰都沒吃上。美味可口的面條就在眼前,卻一個個都餓得頭昏眼花。這就是地獄里的情景。
天堂里的情形正好相反,客觀的條件相同,但結果完全不同。
這里的人用自己的長筷夾起面條后送到對面人的嘴里。“請您先吃。”
對面人吃到后說:“謝謝您,現(xiàn)在應該您吃了”,把面條送到這邊人的嘴里。結果天堂的人都高興地吃上了美味的面條,個個心滿意足。
住在同一個世界里的人,因為有無關愛他人之心,而分出了地獄和天堂。這就是上述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我常常通過這樣的故事,向員工們強調“關愛”的必要性。我再三再四強調,要經營好企業(yè),我們內心一定要具備“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的美好的意識。
拼命工作會給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好的未來,即使這個道理你理解了,懂得了,但因為人本性中就有好逸惡勞的傾向,所以“工作令人生厭”“能不工作最好”這種念頭時不時還會冒出來。
本來人這種動物,如果放任不管,就會流于安逸,只要可能就總想逃避苦難。
這種基于人的本性、追求安樂的習性,我想不管是我們這些成長于貧窮年代的人,還是現(xiàn)代和平富裕時代的年輕人,基本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過去和現(xiàn)在很大的不同是,在迫不得已的我們那個時代,即使你討厭工作,現(xiàn)實環(huán)境也逼得你不得不努力工作。
我青年時期的日本,社會環(huán)境比今天不知嚴酷多少倍。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如果你不辛勤勞動,就連飯也吃不上。
另外,當時也很難像現(xiàn)在這樣,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職場。
那時我們沒有選擇職業(yè)的機會,只能無條件地繼承父母的工作,或者是一有就職的機會,就不管什么工作,先做了再說。
這些情形在當時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一旦進入了某家公司,想要辭職也不那么容易,因為社會輿論不支持你這么做。
也就是說,工作,在一家單位連續(xù)地工作,與你本人的意愿無關,而是社會的需要,或者說是你的義務。在這中間幾乎沒有你個人裁量和挑選的余地。
這樣的事情在今天看來,似乎很不幸,但實際上這或許正是幸事也未可知。
因為,在迫不得已的、辛勤的工作過程中,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能獲得人生的“萬病良藥”。
自己的子女、妻子、父母患重病,許多醫(yī)生都不愿親自診斷,因為他們也缺乏自信。
親人要動手術時更是如此,往往委托自己信任的醫(yī)生動手開刀。我們常聽到的理由是:“因為親人的骨肉之情,自己開刀的話,動手之前,手就會發(fā)抖。”但我不認同這個理由。
這種情況,是因為醫(yī)生們對自己缺乏自信。
如果我是外科醫(yī)生,當親人需要做手術時,我不會委托任何人,必定親手執(zhí)刀。
為什么?因為對于我來說,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真刀真槍”地干,我都會從正面面對,這樣天天積累,我一定會對自己的手感、技術擁有自信。
要求每天的工作都追求“完美”,這很苛刻,也很困難。
但是如果你真心想把事情做得令人滿意,除了竭力做到“完美”之外別無他法。成敗取決于“最后1%的努力”,我從年輕時開始就把貫徹“完美主義”作為人生信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