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思考管理
上海,這座最具活力的城市曾一度安靜得令人心痛。作為組織管理研究者,我能深切理解特大型城市的管理、再疊加疫情、國情、國際關系諸多要素,其復雜程度和難度難以想象。不過,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思考難題背后的管理問題。
城市作為有機整體而存在的,各組成部分的相關性與組織性,使得這個巨型系統(tǒng)必須實現“整體大過部分之和”,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才能夠貢獻于組織目標。哲學早就指出“主體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yōu)榱送庠诘漠惣旱牧α?,這就是異化”。管理者迫切需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時刻牢記以系統(tǒng)整體利益出發(fā),無論何時都應該明確組織真正的目標是什么,小心避免局部異化,就是避免讓局部利益異化走到組織整體目標的對立面。
管理決策的困難之處在于既要面對人,也要面對事。決策效果的關鍵在于兩方面:其一是決策方案是否合理;其二是組織成員接受與支持程度。高層管理者還需要正視另一個重要問題:中層和基層管理者的局限性。一旦涉及到更多的人與事發(fā)生沖突時,基層管理者就無法應對復雜性,執(zhí)行系統(tǒng)會失去其有效性,次生災難就會此起彼伏。
人類邁進了數字化時代,今天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當決策前提條件變化時,需要高層管理者有勇氣做出調整,改變既有模式、做出新抉擇,如果還固守過去的決策模式或者成功經驗,就會為了證明過去的成功而錯失未來。對于高層管理者來說,是否有勇氣動態(tài)調整和應對的決策是巨大挑戰(zhàn),也是智慧體現。
組織行為學研究告訴我們:個體為什么愿意對組織目標做出貢獻?主要源于組織與個體都獲得了自己的滿足感。組織讓個體有滿足感,個體才愿意去主動協(xié)同、實現組織目標。在充滿不確定的當下,個人英雄已經不足夠,比以往更需要集合智慧、眾志成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直是我黨堅持的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個體價值訴求多元,管理對象越來越是復雜系統(tǒng)。對于管理者而言,必須竭力超越二元對立論,讓自己忠誠于組織的根本目標,化繁就簡、求大同存小異、同時推進多個重要任務,協(xié)同多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黑白對立、非此即彼。
從工業(yè)革命開啟至今一兩百年間,人類借助于技術,努力構建一個更繁榮,更好的生活;所獲得的飛速發(fā)展怎么描述都不為過。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日新月異并充滿自信,憧憬勝利的欲望填滿每一個角落。也正是這自信與欲望,讓生活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快節(jié)奏,導致我們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視角。在當下的時空窘迫中,我們內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新技術將要導致的是從未有過的不平等,還是真正實現共同福祉?
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同時也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到脅迫、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散發(fā)而出的未知,世界不再是所熟悉的樣子。我們似乎開始由自信轉入迷茫。2022被防疫又一次摁下的暫停鍵,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注定以其特殊性被載入史冊。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時間點嗎?不完全是,回答的內容寫在2021年新年寄語里,我繼續(xù)保留這些思考。無論是個體還是人類整體,經由疫情考驗之后,終將獲得自我與外物的全新認知領悟,我們以此延展生命的維度、重新喚醒身心。
相信生活而非憧憬勝利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只是熱衷于成功與增長。技術公司高歌猛進,萬億美元市值涌現;新獨角獸公司,從幾十億到千億的迅速崛起;科技產品和服務幫助到數十億人的生活,它們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同時也窺見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醫(yī)學與健康領域的不斷發(fā)現與創(chuàng)新,幫助了人們延長壽命超過20年,也帶了倫理底線挑戰(zhàn)。這些顯見的成功讓人們已經習慣了追求成功,并渴望獲得一切的成功。但是,當繁華被按下暫停鍵,成功要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時,人生的意義在何處?
幾千年前,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勒士已經在論證等邊三角形的兩角相等,這些早慧的哲人,在希臘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為生活而思想,為思想而創(chuàng)造科學。先哲的智慧早已告訴我們,真正的信念并不是憧憬勝利,而是相信生活。所有重大的挑戰(zhàn),往往最能凸顯生活的價值,真實生活的質樸純粹,因其“普遍性”貫穿在整個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之中而生生不息。
敬畏責任而非崇拜力量
在新冠病毒之下,再讀威爾·杜蘭特和阿里爾·杜蘭特,“人類歷史只是宇宙的一瞬間,而歷史的第一個教訓就是要學會謙遜。人類的所有記錄和成就都會謙卑地復歸于千萬生靈的歷史和視野”。再讀時,已經不是共鳴而是忐忑。隨著技術讓生活更加便捷、空間更加廣闊、社會更加繁榮,一個又一個重大發(fā)現讓人應接不暇時,我們已然對大自然失去敬畏。
今天的技術比以往過去任何時候都強大,如果不能真正基于責任而去運用,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不能高估人類自己,反而需要更加謹慎和小心。此時,責任,是一個人身份的基點,是一個組織的基點,是人類共同的基點。
信息技術的普及,讓大眾在更大范圍內獲得知識、因知識而獲得更多的力量、甚至是權力,也必須由此產生更普遍的責任。真正推動人類進步的,從來不是野心家,而是那些值得信任的一代又一代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因責任而明白自己的渺小,他們因責任而深具同理心;他們因責任而去關注美好的事物,并讓創(chuàng)造源源不斷。是責任使人類代代相傳,而不是其他,就如愛因斯坦所言:“外在的強制在某種意義上,只能減輕但不能消除個人的責任?!魏螢閱拘押椭С謧€體的道德責任感所做的努力,都是對全人類的重要貢獻。”
共生成為基本生存方式
新冠讓我們透徹感知“競爭”與“合作”的內涵。在科學層面,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與醫(yī)生進行著令人驚嘆的合作。他們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同研究病毒協(xié)同作戰(zhàn)、帶來全球的曙光。在政治層面,我們看到的剛好相反,爭奪資源、各種甩鍋、故意散布錯誤信息、陰謀論滿天飛,甚至想科技壟斷來獲得經濟與政治優(yōu)勢......愛因斯坦曾說:“用當初產生問題的同樣意識水平,是不能解決該問題的”。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意識,新的世界觀來重塑技術的價值,來理解生存方式。正如我們看到的事實那樣,人類所有非凡的進步,并非來自競爭,而是出自于合作。人類得以在萬千物種中存在,并非來自人類自身的強大,而是出自于人類與萬千物種的關聯與共生。科技已經讓人類擁有了巨大的能量,我們需要擁有與這巨大能量所匹配的智慧。
自我約束并持續(xù)學習
未知與沖擊讓人措手不及,也激發(fā)了內在的精神力量,認知自我、不斷探索、跟隨智慧、從心向善。我們采用全新工作方式、我們探索新的商業(yè)模式、我們拓展新的生活社交方式,頑強的自我超越,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開始約束自己,我們開始審視過去,我們來叩問內心,尋求回歸之路。
在測核酸面前,深感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但是,我們也深知,一切問題的產生并非在技術本身,而在于我們如何明智地使用它們,其核心基石,就是我們是否擁有正直的信仰,自我約束的力量。真正的敵人或許就是人類自己。
幾千年前,蘇格拉底和孔子都勸誡人要更了解自己,并認知自己的無知。如果不能了解自己,就不能持續(xù)拓展空間,生命必然狹窄。如果不能了解自己的無知,就不能持續(xù)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滯。這是自我教育與持續(xù)學習的過程。
經歷這一輪的洗禮,賦予生命以新的意義,這意義要超越人類自我的狹隘,要賦予技術以人性的光輝,讓我們在質樸與平實生活之中,回歸常識,回歸科學,回歸責任,遇見更美的心靈、更好的生活、更溫暖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