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靈的瑜伽《心性如一》
心性如一
有一學(xué)僧至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xué),請示道:“‘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禪宗祖師們將此‘心’易名為‘性’,請問禪師,心與性之差別如何?”
慧忠毫不隱藏地回答道:“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
學(xué)僧又再進一步地問道:“經(jīng)上說:佛性是常,心是無常,為什么你會說無差別呢?”
慧忠國師耐心地舉喻說明道:“你只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時結(jié)水成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jié)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別。”學(xué)僧終于契會于心。
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如黃金是一,但可制耳環(huán)、戒指、手鐲等各種不同之金器,故金器雖異,實一黃金耳。明乎此,心與性名雖不同,實則皆吾人之本體也。
在佛教里,心性的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本體”、“真心”、“般若”、“禪”,等等。這無非是用種種方法要吾人認識自己。
智慧小語: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礎(chǔ)。
禪林百科:《四十二章經(jīng)》 · 為我國最早翻譯之佛教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jīng)共有四十二章,故稱為四十二章經(jīng)。每章內(nèi)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經(jīng)中簡要說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義,重點在說明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yè)、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諸義,闡示出家學(xué)道之要義,其說明方式,平易簡明,為佛教之入門書。
菩提——心靈的瑜伽:
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只要翻出來便是,無多無少,煩惱變?yōu)槠刑?。所謂“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即法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執(zhí)。
——《心靈的瑜伽》
|
版權(quán)所有:山西風(fēng)雨竹企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備案號:晉ICP備17003981號 技術(shù)支持:龍采科技集團
友情鏈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經(jīng)濟資源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