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的核心精神
國學的基本精神是道、禮、和。
道是內(nèi)在根據(jù)、禮是外在規(guī)則、和是理想狀態(tài),三者互為因果。
道:
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據(jù),中華民族形而上的本體論。“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國文化強調(diào)人道。主動者是人,起點是人文祖先最早率性而行來的傳統(tǒng),根據(jù)是天道(中正之道),途徑是中庸,歸宿是和諧。
我們走什么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中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價值
“中”:不偏。即適中、恰當、合適,適時、適地、適度。做事前先找到合適所在,孔子講執(zhí)中,老子講守中,莊子講得中,墨子講尚中。
“庸”:不易。即以適中的方式做事,一是用,二是常。常是天常和倫常(五大社會倫理關(guān)系: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常不能反,故而庸是不能反的。
中庸的內(nèi)涵是是序與和,禮的基本精神是序,樂的基本精神是和,即秩序與和諧。
禮:
禮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標志,是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包含禮和樂兩層涵義。
禮的核心是序。“禮生于情,由物而則”。禮的用處:
其一,禮別異
只有分開才能形成秩序,分開三大關(guān)系:
天人相分,建立天人秩序,形成物質(zhì)文化;
人人相分,五倫定位建立社會秩序,形成社會文化;
身心相分,肉體和心靈相分,形成精神文化。
分的目的是明分、得位、知宜。由此,
禮的基本要求:各守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宜。
其二,禮本于仁
仁是什么:
仁是在愛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人人(社會)乃至天人、身心之間達到理想狀態(tài)即和諧的大概念、大準則。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者人也)
人之為人的最高標準就是仁! (馮友蘭)
國學的基本理念是向內(nèi)用功,做好自己。
仁的主要內(nèi)涵是敬。
天人尊天、人人互敬、身心自重。敬不是本能,是理性的互相分享。
用愛處理不了三大關(guān)系,愛是以占有為目的,愛不是個高尚的字眼,愛是人的基本情感,與動物共有,愛是欲望,不構(gòu)成仁的主要內(nèi)涵。
禮主敬。
敬有兩個層次:忠,盡己所能;恕,推己及人。
從容中道,圣人也,從是忠,容是恕。(睜一眼閉一眼,睜是忠,閉是恕。)
其三,禮之用,和為貴
禮的目的是和諧,禮是實現(xiàn)天人和諧、社會和諧、身心和諧的前提和基本條件。
禮樂是中國古典社會兩大支柱,不可偏廢。禮樂的功能與宗教的功能相類:涵養(yǎng)理性、安頓人生;以人倫組織社會,維持社會秩序。
禮樂生活即心的生活,是以天賦本能的和諧為基礎的生活。
由禮而樂,由秩序而和諧。
和,即理想狀態(tài),和諧。天人、人人、身心三大關(guān)系達到理想狀態(tài),即和諧。
道生一(混沌),一生二(宇宙,陰和陽,柔剛、靜動、活死、虛實、曲直),三(太極)生萬物,需要陰陽劃界的媒介,加和氣,即和。中國是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是時間文明,是和的過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西方是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屬于空間文明,是爭的文明。
國學的基本精神只是道、禮、和三字。順天性而行即為道,各行其道即為禮,各得其所即為和,最終歸結(jié)為一個子“中”。中華文化是以中庸精神為核心的禮樂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就是弘揚中庸精神。
國學的基本構(gòu)成:
五經(jīng)加諸子
經(jīng):文本、元典。經(jīng)是先王之陳跡也。經(jīng)典是人文祖先早期社會活動最有價值和意義部分的記錄和追述。混沌時期是追述,分為神話和傳說:文明時期是記錄,孔子編輯成書,即五經(jīng),易、書、詩、禮、春秋。五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精粹所在。
易陰陽:周易是占卜的,講陰陽,預知天意,了解天道才能天人和一。潔凈精微易教也,
書道事:書是文件,疏通致遠書教也
詩言志:詩講情感,是表達生命情感的方式,溫柔敦厚詩教也
禮道行,禮是行為規(guī)范,道德準則,莊儉恭敬禮教也(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言微:表面寫歷史,實際是講正義。微言大義(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諸子:孝經(jīng)、論語、孟子、爾雅
|